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专题专栏 > 中医养生

这6种夏季水果,吃太多易伤身

发布时间:2020-06-30 10:13:45 童涛 浏览:5189 次
【字体大小:

1.jpg

在火辣辣的夏日,鲜甜多汁的水果超级诱人,它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,能够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。但并不是所有水果多吃了都有益。

吃完某种水果后,如果你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出现喉咙痛、牙痛、嘴角起泡等症状,那很可能是上火了! 咦,水果明明看起来不像是易上火的食物,为啥吃了会上火?

水果有不同的“属性”,食用要看体质

在谈水果之前,我们先解释一下“上火”的含义。 其实,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“上火”,源自于中医对病症的一个笼统的说法,意为人体阴阳失调、内火旺盛。 现代医学没有“上火”的说法,更多是指与炎症有关。例如,口腔“上火”,现代医学解释为缺乏维生素B2所致;口角炎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。

俗话说:“桃养人,杏伤人,李子树下埋死人”。水果之所以会“上火”,是因为它有寒性、温性、热性之分。不同“属性”的水果,也适合体质各异的人。 

寒性:富含纤维,有清热止渴的作用,脾胃虚寒者多吃易腹泻;

温性:最养人,能温热补益、祛寒补虚,适合大多数人吃;

热性:糖分高,吃了易上火,便秘者、易上火者、孕妇及小孩少吃。

夏天一到,市场上就推出了很多种应节水果,尝尝鲜倒是可以,贪吃可是会导致上火!

究竟哪些应节水果吃多了容易上火?

 

2.jpg

荔枝、龙眼

症状:扁桃体发炎、咽炎

“一只荔枝三把火”,容易上火的水果名单中当然少不了荔枝;而龙眼性温,是夏季大热的水果之一,但吃多了同样会上火。 一次性吃过量的荔枝和龙眼,会使喉咙发干、疼痛,这是因为它们的含糖量高、热量高。荔枝含约20%果糖,每吃一口荔枝相当于喝一口糖水;龙眼含12%~23%的全糖、26.91%的葡萄糖。 

食用指南

荔枝:一天吃5颗最佳,最多不能超过10颗;可将荔枝浸泡淡盐水后,放进冰箱冷藏,或者在吃的前后喝一点绿豆汤、凉茶等下火的饮品。 龙眼:一天吃10~20颗即可;龙眼加菊花、西洋参同食,可以改善上火的症状,此外,制成龙眼干相对不易上火。

 

3.jpg

菠萝、芒果

症状:过敏、腹胀

有些人一吃菠萝与芒果就会出现过敏的症状,为什么呢?除了个人是过敏体质之外,这两种水果也是致敏食物。 菠萝含有甙类,对人的皮肤、口腔粘膜有一定刺激性,如果吃了未经处理的生菠萝,口腔会发痒。另外,一些人对菠萝中的蛋白酶有过敏反应。 

而芒果中含有单烃基和二烃基苯,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,在接触、食用时易导致接触性皮炎。
芒果湿热,且富含蛋白质、糖分,多吃会令糖分代谢异常引起腹胀

食用指南

菠萝:一天不超过3小块;可将菠萝切块放进盐水中浸泡30分钟再食用,能达到脱敏的效果;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切块的菠萝放进开水里煮一下,100℃的开水能破坏90%的菠萝蛋白酶、甙类。 芒果:一天食用不超过3个,孕妇不超过2个;建议在吃完后通过漱口、洗脸的方法,清理干净残留在嘴角、脸部的芒果汁液。

 

4.jpeg

菠萝蜜、榴莲

症状:长痘痘、燥热

长痘一般与吃了过多的高糖、高脂食物有关。不要以为吃太多雪糕、火锅等食物才会长痘,事实上,吃了含糖量高的热带水果也会长痘! 一方面,菠萝蜜和榴莲的含糖量在15%以上,易长痘、痤疮或皮肤不好的人应垓减少食量。另一方面,这两种水果营养丰富,吃太多导致肠胃无法完全吸收,易燥热。

食用指南

菠萝蜜:一天食用100g~300g;食用前用盐水浸泡10分钟,可以减缓上火症状。
榴莲:一天不宜超过100g;配合着山竹吃,达到降火的目的,或用榴莲壳煮盐水、煲汤也能下火气。

水果这样吃更健康 

虽说水果很健康,但不少人犯了吃水果的误区,结果水果越吃越不健康。

水果饭前吃还是饭后吃?

建议在饭后一小时再吃水果,这个时间不会影响肠胃的正常消化和吸收;有减肥需求的朋友,可选择饭前吃,帮助减少正餐的摄入量。 注意:山楂、葡萄、番石榴等酸性水果,最好别再饭前吃,因为空腹时,它们含有的鞣酸与胃酸发生反应,易凝结成块,增加结石风险。

减肥期间,水果可以代替主食吗?

不建议大家用水果代替主食。 水果的大部分营养是碳水化合物(简单碳),人体容易吸收,但是饱腹感差,很容易就饿了。这样一来,热量就得不到消耗,减肥的效果也不好。 其次,用水果代替主食,更易伤身,引起胃病、内分泌失调等症状。减肥应适当减少热量的摄入,并结合运动来燃脂、减脂。

水果坏掉一部分,还能吃吗?

很多人觉得水果局部腐烂了,只要削掉烂的部分,就可以继续吃。其实,不管水果腐烂、坏掉的面积有多小,也要避免食用。 因为水果霉变后,细菌会慢慢渗透,扩散到水果的其他部分,不利于健康。

最后,小健推荐大家在夏季可以吃一些“清火”的水果:梨、山竹、火龙果、西瓜、甜瓜,它们不仅多汁清甜,还能消暑下火。

5.jpg

(本文内容及图片均转自健康圈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让更多人获取健康资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,我们将尽快删除!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