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市谯城区作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,围绕“世界中医药之都”的战略定位,积极探索中医药发展新路径,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,形成以“国医堂”为主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,有力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,2005年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,2012年通过国家级复审。目前,全区建有县级中医院1所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“国医堂”25座,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288个,75%以上的村、社区服务站设立了中医诊室,能够提供多种中医诊疗服务。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同感明显增强,在当地信中医、爱中医、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多。
一、加强组织领导,筑牢事业保障。一是强化责任主体。成立以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,先后印发《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》、《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方案》,明确了工作重点,通过与乡镇、街道签订责任状,召开动员会、“国医堂”建设现场会,强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。二是凝聚部门合力。将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,把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、区直部门。将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列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,强化沟通协作,形成了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基层落实的高效工作机制。三是加大财政投入。落实政府办医职责,明确财政保障范围,对基层医疗机构收入全额返还,将离退人员经费、在职人员基本工资、住房公积金、医疗费用、项目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纳入财政预算。近三年来,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分别为5311.82万、7323.13万和23423.82万,占全区卫生事业经费分别为19%、20%、56%。在保障基础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的基础上,区财政每年安排中医药重点建设经费50万元,重点支持基层中医药网络、中医专科、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文化建设。四是提供政策倾斜。将推广中医药与实施新农合、基本公卫协同推进,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面。建立中医药补偿与新农合筹资同步增长机制,将符合政策的中医药诊疗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。同时将中医、中药饮片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,乡、村医疗机构门诊报销比例由50%提高到55%,中医药门诊报销年度封顶提高到200元,新增的额度专用于门诊中医药费用报销。
二、加强阵地建设,完善服务网络。一是抓龙头。加强华佗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,强化华佗中医院“龙头”地位,2017年底,华佗中医院新院各项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;以提升中医服务水平为宗旨,加强专科专病建设,发挥中医药特色;以创建三甲中医院为契机,确定“重点发展、扶持特色、优化调整、分步建设”的具体思路,对科室逐一筛选,对具备条件的重点科室专科大力扶持。二是强枢纽。全区25个乡镇卫生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了标准化的国医堂,全部配置了神灯、煎药机、电针治疗仪、多功能牵引床等中医诊疗设备,中药房、诊断区、理疗科、煎药室布局合理,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。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通过专家多点执业、带教、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,持续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,培训培养基层中医中药技术人员,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。目前,乡镇卫生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够运用6种以上的中医药技术方法治疗常见病、多发病,门诊中医处方比例、中药饮片处方比例、中医非药物处方比例均达到规定标准。三是固网底。全区75%以上的村、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了中医理疗室,配置了神灯、针灸、火罐、刮痧板等6种以上中医临床服务设备;所有村、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成药达50种以上;40%以上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中药饮片超过100种,全部由乡镇卫生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配送。
三、强化内涵建设,发挥特色优势。一是强化华佗中医院重点专科建设。通过名医带名科、名科树名院及项目建设,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。近年来,华佗中医院已拥有肝病科、骨伤科、眼科、颈肩腰腿痛等省级重点专科专病4个;脑病科、肺病科、肿瘤科、糖尿病科、针灸推拿科、妇产科、肛肠科等市级重点专科7个。设有“国医堂”华佗医学研究所、亳州市首个国医大师工作室——唐祖宣国医大师工作室、杨从鑫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、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及3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2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。现有国家级名老中医1名,省级名中医3名,江淮名医1名,市级名老中医8名,6位专家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。二是积极实施人才培养项目。开展中医专家“传、帮、带”,定期选拔基层医疗机构骨干人员到中医院从师学徒。近年来,共培养镇村中医专业人员260多名。在村、社区卫生服务站,将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,进一步壮大基层中医药骨干队伍。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。提高中医药人员工资待遇,对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中医人才,在绩效考核福利分配方面予以倾斜,帮助解决住房等后顾之忧,从生活上关心他们,真正把优秀人才留住。开展优秀中医药工作者评选活动,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提拔到科室领导岗位,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。资助中医药人员在职学习和外出进修,提高业务水平和学历。四是衔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。将中医药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衔接,大力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,率先在全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,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,开展儿童、老年人重点人群和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,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和中医体质辨识,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活力,放大医改惠民效果,老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同感明显增强。(陈建华 王超)
(转自安徽省卫计委网站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